本文系统探讨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机制及实践挑战。文章指出,技术转移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,与知识产权这一"法律护城河"形成互补:知识产权通过确权保障技术转移合法性,并通过质押融资等模式赋能技术价值转化;而技术转移通过商业化应用反哺知识产权价值升级,形成创新生态闭环。当前我国面临高校专利产业化率低、中小企业技术承接能力薄弱、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不足等瓶颈。对此,文章提出建立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、强化中小企业技术适配能力、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解决方案,强调政策推动与市场机制结合对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关键作用。
技术转移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桥梁,而知识产权则是这一过程中的“通行证”与“护城河”,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点。在知识经济时代,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已成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,二者相辅相成,共同构成了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柱。
技术转移是创新成果转化的桥梁。《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》明确指出,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,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。这一过程不仅包括技术的传递,还涉及知识的共享、技能的培训以及创新文化的传播。
知识产权则是创新保护的盾牌。作为依法享有的智力劳动成果权利,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、商标权、著作权(版权)、商业秘密等,为创新者提供了独占市场的权利,确保其能够从创新中获得应有的经济回报。
1. 知识产权是技术转移的法律性支撑与价值赋能载体
知识产权是技术转移的客体和标的,也是技术转移的法定价值载体,专利法、商业秘密保护等知识产权法律规范划定了技术转移的权属边界,使得技术转移能够在明确的权利边界内进行,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:
首先,知识产权是技术转移的法律保障。通过专利授权、著作权登记等法律程序,能够明确界定科技成果的权属关系,有效规避潜在的权属争议,为技术许可、转让等商业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,降低了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法律风险。通过专利、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保护机制,科研主体能够有效维护技术成果的独占性,防止技术被非法复制或滥用,不仅维护了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,也为技术转移创造了安全的交易环境。
其次,知识产权为技术转移提供价值赋能与资本转化支持。基于知识产权评估建立的技术定价体系,为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提供了价值衡量标准。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、许可或转让等市场化运作,可以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可流通资产,实现创新价值的资本化,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持续的资金支持,也促进了技术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,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生态系统。
技术转移实践通过双重价值机制,激发知识产权的经济与社会价值,形成创新要素的增值,主要表现为:
首先,技术转移推进知识产权商业化,实现经济价值。作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中枢纽带,技术转移构建了“实验室-市场”的产业化通路,将实验室的专利技术引入生产,通过专利实施许可、技术作价入股等市场化路径,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要素,实现创新要素的增值变现。
其次,技术转移推动知识产权技术再创新。企业在引进技术后开展二次开发,形成新的知识产权,推动原有技术的迭代和升级。
2023年10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(2023-2025年)》,明确提出以“专利产业化”为主线,力争到2025年推动一批高价值专利实现产业化。为落实这一目标,2024年1月,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教育部等部委制定《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》,要求高校和科研机构从技术、市场、法律三个维度,全面评估专利价值,通过“转化一批、终止一批、开放许可一批”的分类施策,有效降低无效专利存量,显著提升专利转化效率。这一系列政策举措,不仅为技术转移提供了制度保障,也为知识产权的高效运用指明了方向,进一步推动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。
尽管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我国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的协同发展在实践中仍存在问题:一方面,高校及科研机构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较低。大量专利受制于技术成熟度不足、市场导向偏差及权属不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陷入“沉睡”状态,形成“高数量、低转化”的困局。另一方面,中小企业技术承接能力不足。中小企业占市场主体的90%以上¹,但普遍存在技术消化能力弱、二次开发资金短缺、知识产权管理经验匮乏等问题,导致“接不住”先进技术。再一方面,制度环境薄弱。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力度不足,导致侵权行为频发,但维权成本高、周期长,严重抑制创新动能。
为破解以上难题,本文建议:一是建立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提升专利质量,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实施专利分级分类机制,合理规划专利布局,重点支持高价值专利转化,并鼓励专利开放许可模式。二是提升中小企业技术承接能力。对技术引进、设备升级以及二次创新成果等给予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优惠;完善技术经理人聘用机制,吸收引进兼具技术、法律、商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,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术适配方案。此外,企业也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赋能,提前验证引进技术的可行性。三是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。建立快速维权通道,推广区块链等技术实现侵权行为的快速取证和追溯。
仨班以上同报颁发知识产权工程师(高级证书)、9折、5班同报8折优惠
发布招聘信息、产品介绍信息或文章
发至:912537216@qq.com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知情会 ,如有侵权请即使联系进行删除
技术转移和知识产权的关系就像一对情侣,缺一不可!有专利护航,才能让创新飞得更高,拿得更多!真是智慧的双剑,打破市场壁垒!